减肥茶之王--顶谷大方茶
大方茶产于歙县的竹铺、金川、三阳等乡村,尤以竹铺乡的老竹岭、大方山和金川乡的福泉山所产的品质最优,被誉称顶谷大方。相传,早在宋、元年间,老竹岭山上有座古庙,住着一个叫大方的和尚。他为了招待烧香拜佛的客人,自种自制茶叶供来人饮用,大方茶就以此而得名。清代被列为“贡茶”。由于大方茶的茶园,一般都在海拔千米以上,山势险峻,峰峦攒簇,竹木遍植,云雾萦绕,雨量充沛,形成了一个小气候。同时,土质优良,表层乌沙,中层红黄壤,呈酸性,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。大方茶不同于一般茶叶,形似龙井,长扁成片,似竹叶,有锋尖,色铁黑,有油润,含有熟粟之香气。其内质,味浓香烈,酷似炒青,汤色绿黄明亮,叶底黄绿匀称。大方茶不仅色香味形俱佳,是茶中珍贵饮料,而且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都超过一般名茶。据说日饮五杯方茶,可与每日所吃蔬菜营养价值相等。它对帮助消化、消除疲劳、兴奋神经、强心、和胃、收敛、利尿、解毒等都有显著作用。
历史渊源与当前发展
大方创制于明代,清代已入贡茶之列。据《歙县志》记载:“明隆庆(公元~)年间,僧大方住休宁松萝山,制茶精妙,群邑师其法。然其时仅西北诸山及城大涵山产茶。降至清季,销输国外,逐种植,有毛峰、大方、烘青等目。”大方茶相传为比丘大方始创于歙县老竹岭,故称为“老竹大方”。距今已余年。顶谷大方形质与浙江龙井茶相似,以扁平为其主要特色,从几年的市场反映来看,顶谷大方较之龙井茶味更加醇厚,而且在茶味之余还带有一丝甜意。顶谷大方曾在年入选国家外交部礼茶,质量已经得到肯定。安徽农业大学茶叶专家:詹罗九教授就曾言:大方茶为中国扁形茶鼻祖,公元年(即五代十国时期就已是贡品)距今有千年的历史,大方茶外观扁平挺秀,身披金毫,芽藏而不露,汤色清澈肯亮微黄,富有板粟香,且香高气长,叶底肥厚嫩均,滋味醇厚爽口。年安徽农业大学杨维时教授亲品了我公司生产的大方茶,连连赞口不绝,年安徽电视台亲自来我产区进行了采访报道,我亲自参与节目的制作,并于年4月24日在安徽电视台超级新闻场栏目进行报道,让安徽人了解了大方茶,也让国人了解了大方茶,同时年5月20日在北京马连道进行了黄山人首次进京宣传的报道,收到了极好的效果。
品质特点
“大方茶”外形挺秀光滑,色泽翠绿中微微泛黄,芽藏不露,金色茸毫披满全身,冲泡后香气高绵长,回味甚佳。“大方茶有防治心血管疾病和减肥建美之功效,国家礼品茶。相传,早在宋、元年间,老竹岭山上有座古庙,住着一个叫大方的和尚。他为了招待烧香拜佛的客人,自种自制茶叶,供来人饮用,大方茶就以此而得名,并扬名四乡。到了清代,已被列为贡茶。由于大方茶的茶园,一般都在海拔千米以上,山势险峻,峰峦攒簇,竹木遍植,云雾萦绕,雨量充沛,形成了一个小气候。同时,土质优良,表层乌沙,中层红黄壤,呈酸性,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。大方茶的制作不同于一般茶叶,形似龙井,长扁成片,似竹叶,有锋尖,色铁黑,有油润,含有熟栗之香气。其内质,味浓香烈,酷似炒青,汤色绿黄明亮,叶底黄绿匀称。大方茶不仅色香味形俱佳,是茶中珍贵饮料,而且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超过一般名茶。
据说日饮五杯大方茶,可与每日所吃蔬菜营养价值相等。它对帮助消化、消除疲劳、兴奋神经、强心、和胃、收敛、利尿、解毒等都有显著作用。如果长饮大方茶,对改善血液循环、防止人体胆固醇升高,血管硬化和心肌梗塞有显著效果。日本茶叶专家对乌龙茶(台湾产)、铁观音(福建产)和大方茶作过比较实验,结果认为大方茶对降低游离脂肪酸和中性脂肪,优于乌龙茶和铁观音:颜色鲜绿,香气浓郁,口味醇正,回甘较好。比较适合老茶客的口味。“天下名山,必产灵草,江南地暖,故独宜茶”。尤其徽州“晴时早晚遍地雾,阴雨成天满山云”的自然环境独宜茶叶生长。云雾多则漫射光、紫外光丰富,有利于茶叶氨基酸、叶绿素和芳香类物质的合成,茶叶鲜醇香浓。徽州气候温和,四季有序,雨水充沛,常年降雨量毫米以上,空气湿度80%以上。土壤肥沃,富含有机质。徽州山多土沃,无山不宜茶也无山不产茶。徽州人无不与茶结缘。
制作方法
大方茶的炒制分:杀青、揉捻、做坯、拷扁、煇锅五道工序。
杀青:杀青与制手工炒青基本相同,每锅投叶量1公斤左右,杀青程度要求稍嫩。揉捻:多用手揉,现在也有用小型机揉的,揉捻时间较短,压力宜轻,初步形成匀直的条形即可。
做坯:锅炒做坯用桶锅,锅~℃,每锅投叶1.5~2公斤。下锅后双手勤翻快抖,促使水分散失。炒到叶不粘手时,在锅壁上涂抹少量菜油或豆油,使锅壁光滑,开始拷拍。用双手沿锅壁拷拍茶叶,结合整直茶条,使外形逐渐扁平紧直。当水分散失到可基本定型时,起锅摊放。待叶质回软后,开始拷扁整形。
拷扁:锅温90~℃,每锅投叶约1公斤。先在锅壁上涂油,叶子下锅后,伸直手掌带动茶坯在锅壁上下扳拷搭炒,并用手掌在锅壁上拍打茶坯,结合理顺茶条。当茶坯紧直平扁定型(似韭菜边),即可出锅。摊放后煇锅。
煇锅:煇锅温度60~70℃,方法与拷扁基本相同,但动作宜轻,手掌随茶拷荡,促进表面光滑,防止断碎。当茶叶含水量减少到5%左右时,出锅冷却,装罐密封贮。
冲泡方法
(一)用水。水质能直接影响茶汤的品质,古人曾云“茶性发于水,八分之茶,遇十分之水,茶亦十分矣;八分之水,遇十分之茶,茶只八分”。水质对茶汤的滋味非常重要,色香倒还在其次了。用稍差的水,即使冲泡乌龙茶,亦觉不堪一饮。古人的茶书,大多论及用水。所谓“山水上,江水中,井水下”等等,终不过是要求水甘而洁,活而新。水的硬度直接影响茶汤的色泽和茶叶有效成份的溶解度,硬度高,则色黄褐而味淡,严重的会味涩以致味苦。此外,劣质水不仅无法沏出好茶,长期使用生成严重水垢,还会损坏茶具。所以泡茶用水,应是软水或暂时硬水。一般来说,以泉水为佳,洁净的溪水江水河水亦可,井水则要视地下水源而论。至于雨水和雪水,以当今环境污染之重,恐怕没人敢喝。茶艺馆的水,也多用矿泉水或蒸馏水,那些依山傍水的地方,则可汲取山上泉水,如杭州虎跑水,广州白云山的泉水。一般家庭使用滤水器过滤后的水,也勉强可用。
(二)水温。古人对泡茶水温十分讲究,特别是在饼茶团茶时期,控制水温似乎是泡茶的关键。概括起来,烧水要大火急沸,刚煮沸起泡为宜。水老水嫩都是大忌。水温通过对茶叶成份溶解程度的作用来影响茶汤滋味和茶香。顶谷大方茶用水温度,应视茶叶质量而定。高级顶谷大方茶,特别是各种芽叶细嫩的名顶谷大方茶,以80C左右为宜。茶叶愈嫩绿,水温愈低。水温过高,易烫熟茶叶,茶汤变黄,滋味较苦;水温过低,则香味低淡。至于中低档顶谷大方茶,则要用C的沸水冲泡。如水温低,则渗透性差,茶味淡薄。此外需说明的是,高级顶谷大方茶用80C的水温,通常是指讲水烧开后再冷却至该温度;若是处理过的无菌生水,只需烧到所需温度即可。
三)茶的用量。茶叶用量,并没有统一标准,视茶具大小、茶叶种类和各人喜好而定。一般来说,冲泡顶谷大方茶,茶与水的比例,大致是1:50~60。严格的茶叶评审,顶谷大方茶是用ml的水冲泡3g茶叶。茶叶用量主要影响滋味的浓淡,这完全决定于各人的习惯。初学者可尝试不同的用量,找到自己最喜欢的茶汤浓度。
(四)茶具。冲泡顶谷大方茶,比较讲究的可用玻璃杯或白瓷盖碗。普通人家使用的大瓷杯和茶壶,只适于冲泡中低档顶谷大方茶。玻璃杯比较适合于冲泡名茶,一般茶艺馆,多使用玻璃杯冲泡顶谷大方茶古人使用的是盖碗。相比于玻璃杯,盖碗保温性好一些。一般来说,冲泡条索比较紧结的顶谷大方茶,如珠茶眉茶。好的白瓷,可充分衬托出茶汤的嫩绿明亮,且盖碗比较雅致,手感触觉是玻璃杯无法可比的。此外,由于好的顶谷大方茶不是用沸水冲泡,茶叶多浮在水面,饮茶时易吃进茶叶,如用盖碗,则可用盖子将茶叶拂至一边。总的来说,无论玻璃杯或是盖碗,均宜小不宜大。大则水多,茶叶易老。
(五)冲泡方法。顶谷大方茶的冲泡,相比于乌龙茶,程序非常简单。根据条索的紧结程度,应分为两种。然而,无论使用何种方法,第一步均需烫杯,以利茶叶色香味的发挥。
方法一:外形紧结重实的茶
1)烫杯之后,先将合适温度的水冲入杯中,然后取茶投入,不加盖。此时茶叶徐徐下沉,干茶吸收水分,叶片展开,现出芽叶的生叶本色,芽似枪叶如旗;
2)一段时间之后,茶汤凉至适口,即可品茶。此乃一泡。茶叶评审中,以5分钟为标准,茶汤饮用和闻香的温度均为45-55C。若高于60C,则烫嘴也烫鼻;低于40C,香气较低沉,味较涩。这个时间不易控制。如用玻璃杯,我一般用手握杯子,感觉温度合适即饮;如用盖碗,则稍稍倒出一点茶汤至手背以查其温度。完全依靠经验,所以实践是最重要的。
3)第一泡的茶汤,尚余三分之一,则可续水。此乃二泡。如若茶叶肥壮的茶,二泡茶汤正浓,饮后舌本回甘,齿颊生香,余味无穷。
方法二:
1)烫杯后,取茶入杯。此时较高的杯温已隐隐烘出茶香。
2)冲入适温的水,至杯容量三分之一(也可少一些,但需覆盖茶叶)此时需注意的是注水方法。茶艺馆中,普遍是直接将水冲击茶叶,这种方法不妥。这种茶本身比较舒展,无需利用水的冲力,反而易烫伤嫩叶。如用玻璃杯,则沿杯边注水,盖碗则将盖子反过来贴在茶杯的一边,将水注入盖子,使其沿杯边而下。然后微微摇晃茶杯,使茶叶充分浸润。此时茶香高郁,不能品饮,然恰是闻香最好时候。
3)稍停约两分钟,待干茶吸水伸展,再冲水至满。冲水方法如前。此时茶叶或徘徊飘舞,或游移于沉浮之间,别具茶趣。
赞赏